1.背景资料: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的自主地解决问题的一次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为了纠正王明“左”倾人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危机。“围剿”失败了,在长征初期遭受了严重挫折。
2. 内容:
(一)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2)肯定了正确军事主张。
(3)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高指挥权。
3. 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核心的新的党的正确。这是自主的运动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的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危急的情况下,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成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左和右”:
用“左”或“右”来区分派系,起源于1789年法国的会议。在当时的国民大会上,蒙塔格人在左边,吉伦特派在右边。蒙塔格是法国时期国民大会中的主义者。它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坐在会议厅的高处。在吉伦特派于1792年退出雅各宾俱乐部后,山岳派事实上成为了雅各宾派。
从哲学上讲: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正确的认识。要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正确的。如果你超越当时的客观实际,做一些条件不成熟的事情,那就是左倾的冒险主义。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条件成熟而不采取行动,一般称为右翼保守主义(投降)。
战争年代,党内的“左”倾向于关门,“右”容易导致投降主义。因此,我们既要反对“左”,也要反对“右”,但主要是反对“左”的侵略性。和平时期,党内的“左”倾容易导致空想主义,“右”容易导致妥协主义。此,既要反对“左”,也要反对“右”,但主要是反对“右”的保守主义。事上,“左”与“右”的区分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说过:“君子居左,兵居右。”
遵义会议:
一九三五年一月,在遵义会议,使红军和党以在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的新局面。是党的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比较:
1. 共同点:
(1)都形成了党正确核心。遵义会议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核心的二代集体。
(2)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的伟大转折。
(3)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遵义红色教育培训为长征的胜利,为中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新时期。
2. 不同之处:
(1) 环境不一样,遵义会议处于长征时期和围追堵截的危险环境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处于建国后时期。
(2) 所讨论的话题各不相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和组织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纠正了“两个凡是”的思想错误,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经济上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