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遵义市,一幢中西合璧的灰白色砖木结构二层小楼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里是遵义会议的会址。一次关于伟大转折的会议在这里。 《关于成立以来党的历史若干问题的决议》称之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如今,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日前,科技日报记者走进遵义会议会场,看到遵义会议召开时的场景,被现代科技还原得惟妙惟肖。遵义红色文化记忆培训的解说员经常在这里为中外游客讲解红军的生死故事。铭刻着历史记忆的富饶大门频频被推开,鲜活的红军故事被反复讲述
遵义会议前奏:转战贵州
孔霞的叙述是从遵义会议的序曲开始的。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组织主力和红军撤出根据地。新的根据地。
但在突破的四道线,渡过湘江后,红军人数已从撤离之初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面对比自己大十倍的截击,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同年12月12日,到达湖南航道后,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
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博古和军师李德仍坚持按原计划行事。与会的建议放弃原计划,转战贵州。虽然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和支持,但博古和李德却固执己见。
由于意见分歧,未能就战略转移的方向达成一致,只是在行军路线上作了一些调整,决定进入敌人实力相对较弱的贵州。
3天后,红军占领领贵州黎平。在黎平,红军长征以来的多次会议。会议肯定了调兵贵州开辟新根据地的正确主张,正式决定放弃向湘西挺进的计划,转而向黔北进军。
危急关头,力挽狂澜,让红军躲过了在湘西路的埋伏。转移到贵州,不仅避免了红军进一步的损失和减员,也给了红军一个相对喘息的时间。
在小屋里做出的令人震惊的决定
1935年初,红军强渡乌江后,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同年1月15日至17日,红军在黔军军阀白徽章召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组织问题,即,后来名扬海内外的遵义会议。
在一个点着油灯的茅屋里,遵义会议作出了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伟大决定。
会上,..发表长篇讲话,批评博古、李德自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以来的军事指挥失误。根据实际情况,阐述了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当前应采取的军事方针。
严酷的现实,使党和红军干部和广大指战员深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危害。
“遵义会议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成熟。 ”
更重要的是,遵义会议是在危急的历史关头召开的,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成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