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土城古镇有一条老街,因红军在过赤水前曾驻扎于此,故称长征街。老街上,灰瓦房、青石台阶、木质门板,几乎所有的场景都保留着当年红军到来时的模样。有一座“老红军何木林故居”,常常吸引人驻足。
这是红军第五师教学营班长何木林的住处。1927年参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参加长征队,从江西老家长途跋涉到赤水河。1935年1月,在艰苦的青岗坡战斗中,何慕林左腿受重伤,昏了过去。一个姓赵的家庭救了他。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村民们把他安置在青岗坡的一个山洞里,悄悄地给他送去食物和药。
“爷爷的腿恢复了,但他和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决定留在这里。为了不暴露自己浓重的江西口音,也为了保护救他的村民,爷爷假装成聋哑人。何木林的孙女何立说,“这一行为持续了14年。直到遵义.解放,他在外人面前一句话也没说。””。
很难想象一个人如何能守口如瓶14年。何丽回忆说,爷爷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们现在遇到了麻烦,但我们一家人可以过得很好,所以不要给大家添麻烦。后来爷爷的红军身份得到了确认,发给他的公费证明一直到去世都没有用过。伤残军人的抚恤金,他只领了两年就不领了。自从参加了长征,离开了家乡,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有人劝他申请旅费回老家。考虑到成本太高,他放弃了回家的念头,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读家里的书来解解乡愁。
“何木林在世时,讲了许多红军的故事,听众达一万多人。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家人将他珍贵的手工腰带捐赠给了四渡赤水纪念馆。他和红军战友被安葬在青岗坡红军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馆的评论员指着一张何木林讲课的照片。
“红军精神不仅是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更是懂得知恩图报。“这是何莉从爷爷那里学到的。如今,何丽一家还住在土城镇长征街的一栋老房子里。他们把主房间布置成一个简单的展览,参观的人都会来她家看看,聊聊天。何莉说,现在她也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工作,“继续讲红色故事是我的责任。”
以上就是关于红色记忆的故事。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明白什么是遵义红色文化的过去。谢谢你的阅读。